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将超过60次,四季度即将迎来的第500次发射,距第400次发射不到两年时间。伴随着高密度常态化发射特点,来自航天科技六院的“金牌动力”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随着火箭发动机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研制形势的变化,为适应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航天科技六院于2021年开始全面实施卓越产品行动。
从“小子样工艺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变革
2023年3月27日,航天科技六院西发公司第二条总装脉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应用,发动机总装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加快推动了航天科技六院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和以往车间里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不同,这里的工人看似不多。“其实我们这儿的同事不少呢。”技术人员神秘地指了指生产线,“看,那些都是我们的‘机器人同事’。”只见生产现场,机械臂、桁架机器人、自动上下料系统、在线检测设备、光学扫描仪、智能立体库……机器与机器之间正有条不紊地“交流信息”。
对比之前,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氧预压泵诱导轮加工周期缩短至28小时,效率提升10倍;机架热处理生产线实现热处理全过程自动化、高效化和集成化,效率提升10倍。2023年,西发公司第一季度交付发动机同比增长40%。航天科技六院以先进制造单元为最基本细胞、以先进生产线为主干的液体动力产品先进制造体系初具雏形,生产管控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从“机群式孤岛式”向“一个流”转型
先进制造单元是卓越产品行动的重点,与传统固定生产相比,单元化的生产一改以往机群式、“见缝插针”式布局,消除了“孤岛式”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流”,即将产品按节拍一个一个地流动的生产方式。
按照原来的生产模式,航天科技六院11所远征公司阀芯压制产能年产不足4000件,由于生产难度大,工人压制一件产品需要45分钟,且批量生产工艺参数一致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为此,航天科技六院各单位在梳理产品生产试验工艺流程基础上,建设先进制造单元和生产线,加快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逐步探索适合批量生产的工艺流程优化技术,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液体动力发展产业体系。通过对单元控制程序进行调整与优化,11所远征公司阀芯压制生产时间缩短至每件15分钟,产能提升5倍,合格率达98%以上。
从“全流程单干”到“流水线合作”转变
随着发动机试验任务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对试验的精细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等手段,解决试验过程中的显著问题短板和能力瓶颈,形成高效稳定的发动机试验体系迫在眉睫。
如何进一步提升试验效率?航天科技六院101所通过对试验台进行改造,使两个工位可同时进行不同型号试验准备工作,大幅缩短了试验周期,实现1天3次低压点火试验,解决了多个试验系统交替的问题,实现从“全流程单干”到“流水线合作”的转变。
从机械手上下料到自动加工,从非接触测量单元到全自动试验单元……航天科技六院卓越产品行动实施以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效果显著。放眼未来,航天科技六院将进一步推动卓越产品行动有序实施,真正实现液体动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效益变革,为高密度发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成楠)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