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为这“一园蓬勃”,西安经开区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树立“客商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多领域深化制度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流程再造,倾注心血打造适宜“软环境”,为区内产业做强“硬支撑”,以更优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抓好跟踪服务促引进
经开区依托重大建设项目“绿色通道”,为重点项目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机制,围绕“一企业一清单、一项目一专员”,“一企一策”为企业项目量身定制服务计划,并通过“上门问需、上门送证(照)、上门取件”三个上门专项行动,根据项目单位需要,项目代办专员深入一线,主动对接,了解项目所需,一对一进行业务指导、政策解读,协助准备申报材料,协调办理各项审批手续。

抓好审批保障助落地
落地为王,效率至上。对于企业和项目而言,节省时间是最直接、最实在的红利。经开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效破解企业从拿地到动工审批环节多、动工周期长等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各类企业项目畅通绿色审批通道,经过流程再造、环节优化,开展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通过将施工许可手续拆分为两个阶段,按照“基坑部分”和“主体部分”两个阶段为项目办理手续,有效压缩时间和成本,优化效率和流程,助推企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区内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速增效。
与此同时,经开区结合主动服务、提前介入,积极协调各审批部门,将“串联”优化成“并联”,通过“容缺+承诺+并联”的审批模式,打破审批部门和审批环节的壁垒。同时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方式,持续跟进项目企业资料准备进度,为其答疑解惑,保障审批事项“一次办结、一次办好”。

抓好助企纾困解难题
近年来,经开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处投诉”活动,通过现场“把脉问诊”,“零距离”了解办事企业和群众“堵痛难”问题。重点围绕手续办理、建设进度等过程性关键环节,建立项目动态跟踪、定期周调度+专项问题研判机制,每周组织各审批部门并邀请项目单位召开专题例会,通报项目推进进度,针对项目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一线协调指挥、调度服务,实行闭环销号管理,兜底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确保问题妥善解决。
抓好政务服务提效能
经开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在更大范围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经开区着手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以更优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放眼当下,不仅是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佳时机,也是经开区的“收获期”。西安吉利从2017年落户经开区到现在,创造了单班DP750、双班DP1000、月产破2万台、159天实现量产车从20万台到30万台的跨越等多项纪录;中亚五国市场中,陕汽重卡在中国重卡中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0%,位居中国重卡品牌第一位;西开有限深耕“一带一路”区域市场,参与了乌兹别克斯坦沙乌达尔和135+50桩水电站等多个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围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汽车等经开区优势产业,总投资近500亿元的三个重大项目落户经开区;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首发;宝石花总部经济中心、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优耐特和赛福斯项目、中建科技智能装配建筑生产基地及西北区域总部等系列重磅项目先后签约,呈现出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