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韦香惠)亟需筹措医疗费用的患者家属自筹部分资金并提供相对应的报销发票,公益组织在此金额上按照一定比例“配捐”,按时打款返还给患者。这种模式一度令许多患病家庭深信不疑,甚至不惜通过网络借贷自筹资金,希望能通过这笔钱补贴家用和购买药物。
直到近日,网传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下称:中华儿慈会)下属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项目(下称:9958项目)一柯姓负责人以“配捐”之名诈骗患儿家属,卷走千万善款。事后,中华儿慈会公开回应称,柯某孝不是该会工作人员,曾在该项目河北廊坊地区合作机构中当过短暂的志愿者。目前已被拘押调查。
中新网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的“配捐”诈骗案例多有出现。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患者家属急于筹钱治病的心理,以及部分慈善机构在运作模式上的管理漏洞,设置骗局,给家属带来严重损失,也让许多做大病医疗项目的慈善机构陷入信任危机。

何为配捐?
在这场风波中,“配捐”的模式饱受争议。据部分受害者表示,他们是向私人账号打款,起初确实能返还更多的资金,所以有许多人加入。但到今年8月底,不少家属发现许诺的资金迟迟没有回款,才意识到可能被骗了。
据了解,柯某孝牵头的配捐项目,配捐款项要经过多位“中间人”的汇集,将患儿家属的零散款项汇集成一大笔资金,最后转到柯善孝的个人账户。这些“中间人”每召集到一位患儿家长参与进配捐项目,可以收到一定的抽成返利,少则两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
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据媒体报道,2021年,来自湖北、广西、北京等地的多个白血病患儿家庭称遭遇慈善“配捐”骗局,他们经人介绍参与到多个“配捐”活动中,自筹数十万元善款后却难以追回。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邓国胜向中新网表示,配捐是国际上激励公众捐赠的通用方法,但有些机构或个人采取骗捐或套捐的方式获得配捐资金,这种做法违背了慈善的初衷。依据《慈善法》规定,慈善募捐是为不特定多数人而开展的募捐活动,需为公共利益而进行。
他指出,在配捐活动中,公众的捐款是为了公益慈善的目的,一旦捐赠,不能退还给捐赠人。如果患儿家属的捐赠只是为了获得配捐,其捐赠资金还要退回,这一行为本身不符合慈善法关于慈善捐赠的定义,其本质就不是捐赠行为。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