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取得丰硕科技创新成果
2023年10月18日 10:01 陕西日报

  携手同行 创新之路动能澎湃

9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阿斯塔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右一)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 受访者供图
 9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阿斯塔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右一)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 受访者供图

  回望十年历程,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日益密切,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陕西省已形成包含7个国家级和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4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体系;

  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倡议并组建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高校加入并开展多元交流合作;

  陕西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达到71%;

  ……

  流水涓涓,汇为汪洋;星光灿灿,化为银河。

  十年来,陕西省依托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创新科技合作模式,着力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成果转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动力、添活力。

  合作向未来

  “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下的春小麦,有4个品种表现突出。西农10号较当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10月14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该校教授张正茂正在麦田里忙活,“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特性,将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种植试验。”

  多年来,张正茂致力于帮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解决制约当地作物产量、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把旱区农业致富的“金种”、科技的“火种”播撒在中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病虫害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促进旱作小麦高产稳产,守护粮食安全,成为科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在申报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通道,共同致力于盐碱地治理、节水灌溉及绿色农业高效生产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合作。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介绍,联合实验室是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以服务陕西“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开展国际科技联合攻关,推动人才交流培养、技术示范推广和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为主要任务。

  “计划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设20个具有显著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陕西科技支撑。”赵怀斌说。

  此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也是陕西扩大开放、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分布在陕西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124个。通过这些基地,我省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与800多家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签约开展项目合作。

  各类创新平台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三年间,我省输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合同成交79项,金额17.38亿元。

  产业育新机

  十年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基础愈加深厚、内涵不断丰富,诸多国内外科技企业、人才、资本在一张“全球创新网络”上加速流动、有效碰撞、高效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0月15日,陕西宝塔星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敬华带着团队和产品亮相2023年德国国际测绘测量展会,现场签约了欧洲数据订单,并收到了数十家企业的意向订单。

  “今年,我们将以秦创原遥感卫星大数据应用孵化器为核心,在国内拓展10个分中心,并筹划建设欧洲遥感卫星服务中心,打造西安—中亚—欧洲的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和数字经济产业链,形成国内和国际双线发展格局。”王敬华说,刚投入使用的霍尔果斯秦创原中亚卫星遥感数据中心,已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环保等领域初露峥嵘。

  实践证明,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不仅为共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动能,也给各国民众带来了具体、实在的好处。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德兰将她的团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带到了这里,帮助示范园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成本投入减少了40%。

  乌兹别克斯坦农民内比江表示:“我们的太阳能资源充足,用上这套太阳能灌溉控制系统后,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同时,水肥等投入成本大大降低。”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国家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创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合作机制,推进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建成海外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1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一路向西,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万里心相连

  又是一个金秋。

  10月12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启用大会在阿拉木图市举行。自中国—中亚峰会上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哈双方仅用5个月时间就将蓝图变为现实。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介绍,截至今年8月,陕西省有27所高校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机构数量居西部前列。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进一步促进国际学生培养提质增效,陕西省创新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基地,逐步形成了校企联合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大力培养语言通、专业精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十年来,陕西省通过举办“百对友城结好大会”“国际友城优品展”等主题活动,加深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马文轩在陕抗疫时“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的话语,成为中哈友谊的写照。

  续写的是友谊与承诺,推进的是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行动。

  “我省将用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平台,大力推动订单式、学术导向的来华留学生培养,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学生的互动交流,做好留学生互派工作,促进心相通、民相亲。同时,借助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鼓励优秀毕业生留陕创业,搭好文化桥梁。”王海波说。(记者 侯燕妮)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