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陕西新闻6月22日电(石芙蓉 于浩洋)“有时候都不想治了,想放弃,真的太难了。”今年65岁的李琴(化名)低着头说道,她的手指来回搓个不停,声音哽咽,眼里闪着泪光。
2021年5月,李琴的老伴杨华(化名)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这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等,发病原因仍然不明确,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维持现状。

在回去的路上,杨华一声不吭,甚至坐过了2站公交,他的脑海中不断重复着“治不好了”这句话。确诊后不久,杨华的病情开始加重。从起初只是左手有点无力,到后来抬不起来,甚至左手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
李琴一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女儿到处打听全国有哪些医院可以治疗渐冻症,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不想放弃。
2022年5月,女儿和李琴带着杨华来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脑病二科(渐冻人专科病区)接受治疗。刚住院不久,杨华的痰量变多、黏稠、咳不出来,需要进行机器吸痰。从来没有做过吸痰的杨华,因为抵抗力较低,一时陷入了昏迷。主治医生李京伟告诉李琴,要保证呼吸道畅通,方便排痰,需要尽快为杨华进行气管切开术。
做过气切后,杨华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李京伟立即给予抗感染治疗。“目前医学上有效延缓病情的方法,只有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和药物支持。”李京伟说道。早期除了进行排痰、大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基础治疗外,针对杨华肺脾气虚的问题,还进行了服用中药汤剂、医院中药专科制剂、中药贴敷等中医治疗,帮助他补肺健脾。
杨华的病情逐渐平稳,肺部感染得到控制。3个月后,李琴决定带杨华回家。“回去的时候状态很好,能带着呼吸机走来走去。”李京伟说。一波三折的就医之路,似乎终于快尘埃落定,可就在这时出现了意外。

2022年11月,杨华在家中不慎感染了新冠肺炎,持续高烧不退,肺部感染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23年,长期营养不良,加上之前在铁矿厂工作,粉尘吸入较多,肺部感染后导致肺基础功能更差,杨华出现了气胸。
“我一点力气都没有,也不想治了。”已经不能说话的杨华,只能轻微地张张嘴,这是李琴看着他的嘴型读出来的话,这也是夫妻俩第一次同时想到了放弃。
2024年1月25日,杨华右侧股静脉置入的深静脉置管周围形成了血栓,一旦发生血栓脱落,可能会导致致死性肺栓塞。脑病二科主任付成保立即组织脑病一科(神经外科)进行会诊,经过会诊讨论,需要在杨华下腔静脉中放置腔静脉滤器,以降低肺栓塞的风险。
李琴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听到很“恐怖”的手术了,她总是担心老伴会不会发生意外。在与李琴多次耐心、细致沟通后,最终顺利完成了手术。同时,李京伟决定将每日的定点人工喂养调整为鼻饲管持续泵入,这样既保证了杨华的营养摄入,又减轻了李琴的照顾负担。“看着老伴慢慢长肉了,气色好多了,现在维持得也很好。”李琴说。
杨华的病情如今已经相对平稳,但“战斗”仍未停止,李琴的生活仿佛被“定时”。凌晨两三点,李琴就要起身给杨华进行翻身、拍背、吸痰等一系列“工作”。“请护工太贵了,老伴的退休金也不多,女儿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操心,这边我一个人照顾就行了。”李琴说道。
每天深夜,在杨华的病床旁边,李琴躺在支起来的简易折叠床上,房间无比安静,只听见床头那台连着杨华咽喉部的呼吸机发出的喘气声,正是这样的声音让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完)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