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地企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创新港初步建设了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为主的创新策源圈层、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中心等为主的产教融合圈层、以科技产业孵化园等为主的产业培育圈层,形成了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一港模式”,即以“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创新港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发挥校地企各方优势,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研发的创新链,开展有组织研发,解决重大产业“卡脖子”关键难题,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促进高校有组织创新和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叠加赋能。把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有形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界无穷的创新空间,更大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有效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增强地方发展动力,构建“四链”同向发力、相互依存、共生演化的“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打造服务创新驱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校地企产教融合新举措

实施“6352”工程,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港以开放理念聚平台、强承载、优环境,大力实施“6352”工程,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构建政策、金融、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服务5种生态,打造成果交易和创投2个平台。建设加速器、产品发布中心、众筹平台等多个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建立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为代表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整合与金融投资提供高水平服务,充分引入创新资源。
建立“1121”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港探索建立了“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不仅“刀下见菜”解决当下具体技术难题,而且面向未来开展行业技术的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研究,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产教融合全链条创新生态。创新港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作用,坚持“后端深度融合、前端应用牵引”校企共建实验室,构建核心区、“1121”产教深度融合区、高新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加速区,形成以西安交大为核心区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探索建立“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合作新模式。在京津冀、大湾区、香港、澳门等地设立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异地研究院,强化与区域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坚持“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在创新港设立基础研究基地,在地方设立产业化基地,从而打通创新港到国家重点区域的通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教融合走向“一带一路”。坚定不移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升级行动,发布《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建设丝路国际学院,成立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区域发展联盟,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法律工具箱和案例数据库,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养人才,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培育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