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教育科技

西北大学开设“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课程
2024年09月18日 18:28 中新网陕西

  “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毫无意义……”洪亮的声音从多功能报告厅传来,主讲人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当今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数量最多的古生物学家——徐星。

  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团队在西北大学开设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课程的第一讲。

  据了解,徐星院士首讲拉开这门课程的大幕之后,2024年秋季学期,邓涛、付巧妹、汪筱林等知名学者和一批青年骨干,将陆续来到西北大学,分别讲授“脊椎动物起源与鱼类演化”“两栖类、离龙类动物”“哺乳类动物起源”“食肉类、灵长类动物”等课程。

  课程的设计是“将脊椎动物的进化置于整个地质历史的框架中予以讲解,让学生对生命演化的复杂性以及地球环境的长期演变有更深的认识。”授课专家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均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从鱼类起源到古人类,纵跃五亿年的时光;从化石记录到基因组科学、环境考古,横跨多个学科,全新的课程设计吸引了众多地质、考古以及相关学科的学生选课。

  早在2020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就已在研究生课程中打造了师生比18:11的古生物学“豪华教学团队”,以大课串讲、中英双语的形式开设“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创新的授课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于是,如何为本科拔尖班的学生量身打造“国际化、个性化、小班化”的课程,让地处西北的年轻学子能够“直达国际科技前沿”,为基础学科储备研究力量,成了这个“一流学科”思考的问题。

  历时两年,地质学系经过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全力支持下,这门“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课程终于得以落地实施。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教研团队一致认为,基础学科的育人,一定要有更宽领域的学科交叉和更前沿的学术视野。

  于是,“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地史演化与人类演化、古生物学与考古学、地球宏演化与基因组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脊椎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生命进化,理解化石记录的关键意义,理解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了最关键的培养目标。

  “此次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一次综合地把不同学科分支归纳到一个课程中,包含动物学、植物学、考古学及相关科学研究。在研究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动物学、化学,甚至还有信息技术等当下炙手可热的学科都得到了应用,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大家意识到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性。”徐星院士说。

  而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上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适合本科生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既有学术深度,又能为学生提供易于理解的学习路径。将科普与前沿融会贯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创新性的设计。

  做交叉、做前沿,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下,不断拓展联合培养。随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课程的顺利落地,与香港大学合作的“地球行星科学和天体生物学”课程也在顺利推进中。日前,“西北大学—香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联合中心”在香港揭牌。

  “行星科学的引入,让传统地质学工作人员认识到不仅仅要研究地球,更要跳出地球看地球,以不同的视野和角度,解决传统地质学上天的难题,进而带动材料科学、实验技术的同步发展。”张志飞说。

  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还将有更多的一流课程与一流成果。(魏梦鸽 李琛)

责任编辑:王雨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