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渗透,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已成为一大趋势。智慧养殖不仅可以提升养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有效保障动物健康与产品质量,实现生态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陕西移动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技术,推动传统畜牧养殖向生态型、技术型、现代化的智慧畜牧养殖转变。
近日,汉中佛坪县长角坝镇龙草坪村冷水鱼园区又是丰收季,史氏鲟鱼、西伯利亚鲟鱼、三文鱼……各类特色冷水鱼正一车车销往全国各地。龙草坪冷水鱼园区,拥有孵化池60个,放养池78个,年培育各种冷水鱼苗90余万尾,是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今年,陕西移动协同园区建成智慧水产养殖服务平台,赋能养鱼产业“智转数改”,为养殖人员开启了“鱼”悦新生活。
水产养殖,最怕的就是水质风险,水质不达标就很容易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在鱼塘深处,陕西移动安装的水质监测设备平稳运行。
“我们可以远程对溶氧值、水温、pH值等核心数据进行监测,相关数据与对应设备关联,并同步传输至后台。”冷水鱼园区生产负责人余锦说道,一旦数值达到下限(阈值),系统会自动启动相关设备,保障水质要素恒定在标准范围内,进一步优化了养殖技术,提升了防病害水平。
智能养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智能监测水质、饲料或用料情况、鱼苗的进塘和出塘等,还能自动进行分类统计,生成报表供养殖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改变了传统养殖主要“靠经验、靠人力、靠天气”的状况,实现了精准控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和养殖收益。
传统养鸡模式下,一名工人看管数量有限,养殖密度低,生产效益相对有限。走进安康市坝河镇繁荣村“鸡沼园”,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养殖笼架排列有序,鸡舍环境干净整洁、光照适度、温度适宜。一只只土鸡从鸡栏里探出头吃着饲料,但是在这3000平方米的鸡舍里却看不到几个工作人员。
据“鸡沼园”负责人介绍,养鸡变得如此省心省力,得益于安装在鸡舍里的移动智能云监控,通过人工智能采集,就可以完成土鸡的数量盘点、疾病预警、繁殖优化、体温检测等工作,土鸡养殖更加科学化了。管理者可通过云监控系统实时查看土鸡的生长情况,达到养殖过程精准管理、过程可视、全程可溯。
如今,在陕西移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坝河镇繁荣村“鸡沼园”与斑竹园社区“牛沼园”、伍湾村“猪沼园”组成循环产业园,走出了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延安市吴起县共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余个,现有生猪存栏近40万头,年产生粪污80万吨,大量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已成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移动助力吴起县畜牧局打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将畜禽粪污转变成有机肥料进行还田,真正实现了变“粪”为宝。“我们依据村庄的种植布局,建设储肥站和田间储存池,能够满足不同辐射半径内种植农户的需肥使用,很方便。”吴起县畜牧局工作人员说道。
“今年,我家的庄稼就用的这个有机肥,你看这苹果树叶子都更厚了。”吴起县吴仓堡镇丈方台村村民老韩指着自家的果园开心地说道。通过利用快速腐熟技术对畜禽粪污进行处理,形成的微生物有机液态肥返还大田,既提升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也带动了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据悉,该项目每年可处理液体粪污1万吨,生产有机水溶肥1万吨,畜禽粪污从昔日“生态包袱”开始向今朝“绿色财富”华丽转身。接下来,吴起县畜牧局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全县形成种养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在榆林市横山区横山羊养殖场,信息化助力让当地养殖户发“羊”财;在商洛市山阳县生猪养殖场,5G赋能生猪产业打开了村民“智”富的大门;在榆林市榆阳区村庄的牛舍羊圈里,千里眼提高了管理效能……在陕西数智技术赋能下,各地养殖业正不断向科学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