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每年此时,空军军医大学“三个一百”志愿服务活动总和驻地群众如约见面,百名专家教授走上街头义诊、百名博士硕士下基层巡诊、百名张华传人开启社区服务……
三月古城西安,学雷锋“三个一百”百名专家教授大型义诊活动现场,李慧教授所在的心血管内科前面排起了长队。一位老人攥着病历袋等待着,他是从陕北延川老家赶来的马时安(化名)。“李教授,今天又来找你唠唠我的身体情况……”已经73岁的他在看到李慧时露出笑容,这已是他们相识的第十四个年头。
时光追溯至2011年,时年59岁的马时安被推进抢救室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李慧立刻带着介入团队冲进导管室,果断为患者完全闭塞的右冠脉植入支架。
2013年复查时,发现马时安之前做过的支架已经狭窄,左侧大血管也发生了病变。这一次,李慧和团队不仅帮他疏通血管,更联合内分泌科为他定制控糖方案。
2016年,马时安再度病危,第三次被紧急推进手术室。病人的冠心病已演变成高危复杂钙化,普通球囊束手无策,李慧当机立断采用当时国内前沿技术,再度挽回了他的生命。
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的信任一直令李慧很感动。李慧表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患者的信任全力以赴,就是行医者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践行。”
“疲劳骨折早期初诊难、易错漏。长途行军后,很多官兵会足部红肿或足底疼痛,但当时X线检查无异常,极易当作足底筋膜炎。几周后疼痛未缓解甚至加剧,X线检查才显露端倪。”在三五学雷锋“百名博士硕士巡诊服务”活动中,骨科博士生邱海洋正在训练伤防护科普讲座上给官兵们答疑解惑。
在博硕研究生医疗服务队中,邱海洋是名副其实的“老队员”。7年时间,从硕士到博士,无论学业再忙,大小医疗巡诊和保障任务他都无一缺席。学雷锋,要给患者干实事,是邱海洋一直秉承的态度。
学雷锋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这样的习惯,从他跟导师雷伟教授下基层巡诊开始便耳濡目染。“雷教授诊病时,每个病人都看得很细致,一定要找到闭环证据链,串起‘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外科诊断三要素才肯下诊断。”本科毕业后,邱海洋被分配到基层部队,有依靠影像检查的习惯。但跟随雷伟教授学习后,他彻底改变了诊断思路。
一次巡诊,某部一名军士长找到邱海洋问道,“除了骨科,你还会不会看其他病?”邱海洋明白基层官兵就医不易,没有直接回绝的他,耐心询问起对方的病情。
原来这名军士长很爱出汗,但自身体型并不胖,困扰很久找不到病因。根据以往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邱海洋判断病人可能是甲亢。在不是非常确定的情况下,他建议军士长去医院做甲功检查,并留下联系方式。
“您的血压有点偏高,平时吃饭要少油少盐。”在义诊现场,老年医学科的一名短发女医生,在给患者结束问诊后,总会再多叮嘱几句。不时有细心的患者留意到她的姓名牌,忍不住惊讶地感叹道:“原来你和张华同名!”
“1996年11月21日,我在人民大会堂汇报了张华大队的事迹。因为与英雄同名,英雄的母亲会亲切地称我为‘小张华’。”一路走来,张华的人生轨迹因与烈士同名而发生奇妙共振。从小她就从父母口中了解到,自己与四医大的一名英雄大学生同名。
1995年,张华考入第四军医大学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张华队”,她亲历着特殊的精神洗礼:收到的第一本书是《华岳魂——张华传》,收看的第一部录像是张华事迹专题片,第一次读书演讲的题目是“学张华,话人生”……队内争优比先的氛围格外浓厚,1996年,张华作为优秀大学生典型,在人民大会堂汇报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先进事迹。也正是那时起,张华真正读懂了自己名字的分量。
如今张华已成长为该校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她始终践行自己的使命职责。九十多岁的老兵来院就医,多种危重病症同时加重,生命垂危之际,张华和战友们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多学科会诊,72小时值守在病房,成功挽回患者生命。如今,这位老人已年逾百岁。这样的情况在科室已成常态,张华和战友们始终延续着善意,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张语桐 潘雪瑾 李逸超 孔乾)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