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症状繁多,不仅有‘抖、僵、慢、走不稳’等运动症状,还存在便秘、抑郁、智能减退、疲劳、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说。
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为普及帕金森病知识、减少误诊概率、提倡科学治疗,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联合举办“携手抗帕 共筑希望”帕金森病义诊活动。
12年前,退休不久的马先生发现自己走路时仿佛“踩在棉花上”,且右胳膊活动不灵活,在基层医院被诊断患了颈椎病,随后进行牵引治疗、针灸,但效果都不明显。马先生辗转多家医院,被诊断为“脑梗”“颈椎病”“重症肌无力”,但对应治疗效果均不明显。
在病友的推荐下,马先生前往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经过详细的运动功能评估、脑部核磁共振及药物试验后,确诊马先生患了“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复杂,易与颈椎病、脑梗等混淆。”王学廉教授解释,“马先生的肢体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非常典型,结合药物试验阳性反应,诊断明确。”
确诊帕金森病后,马先生就开始药物治疗。起初吃药效果不错,僵硬、颤抖、缓慢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4年多后,药效就开始下降。
经王学廉教授进一步评估后,马先生进行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脑起搏器开机调试后,他的帕金森病症状基本消失,原本颤抖的双手稳稳端起水杯,僵直的双腿变得灵活,走路顺畅。“就像有人突然关掉了身体的‘震动模式、僵硬模式、慢放模式’!”他兴奋地说。如今的他,每天晨练散步3公里,还能陪孙子打羽毛球。
当天活动现场,王学廉教授带领医护团队为“帕友”一对一答疑,调整药物种类剂量、解释手术原理、科普易混淆疾病,并就院内近期开展的双基因药物治疗帕金森病项目进行。
专家介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康复锻炼等三个方面。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贯穿帕金森病治疗过程的始终;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在帕金森病程中特定的时间窗对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减少症状波动,对运动症状的控制长期有效,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张梦雅)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