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岚皋人,能为家乡百姓办点实事,是我最在意的。”陕西省岚皋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树峰的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他29年检察生涯的初心。从反贪一线到社区矫正监督,从铁腕反腐到司法温情,这位巴山北麓的检察官始终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标尺,用“三个善于”的办案智慧,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传递公平正义的力量。
自身硬,才能对得起这身制服
2002年,刚满30岁的张树峰接到一项艰巨任务:查办岚皋县某银行两任行长涉嫌重大受贿案。案件棘手之处在于,他的妻子张晓燕正是该行职工。
“查还是不查?”面对亲友的担忧,张树峰的回答斩钉截铁:“拿法律做交易的事,绝不能干!”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坚,最终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然而,妻子却因“银行裁员”突然下岗。家里房贷未清,幼子嗷嗷待哺,有人劝他“找领导说情”,张树峰摇头:“如果我低头,以后还怎么挺直腰杆办案?”
这样的选择,在他近20年反腐生涯中并非孤例。面对威胁,他始终以“邪不压正”的信念坚守底线,累计查办职务犯罪案件1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他说:“检察官的骨头硬了,法治的脊梁才能挺起来。”
法律有尺度,司法有温度
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社区矫正对象邓某的求助让张树峰陷入思考。邓某在江苏经营企业,因矫正监管限制无法外出,企业濒临破产。“若机械执法,30多名员工将失业;若突破规定,又可能引发争议。”
张树峰没有简单说“不”。他带队远赴昆山调研,查阅全国各地矫正案例,最终创新提出“云监管”方案,通过微信视频、定位追踪等方式,既确保监管效果,又为企业“松绑”。此案件被最高检评为“精品案件”,挽救企业10余家,创税超百万元。
“善于从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张树峰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办理一起高考生聚众斗殴案时,他依法对11名涉案学生作出不起诉决定,并推动建立“高考后法治教育机制”,帮助10人圆梦大学。他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人生的护栏。”
办案不是终点,救心才是根本
佐龙镇的杨老太一家,是张树峰牵挂12年的“亲人”。2010年,杨老太的小儿子因酒后冲突误伤兄长致死,家庭陷入绝境。张树峰不仅申请司法救助,还协调落实低保、减免学杂费,每年回访从未间断。杨老太含泪说:“他是咱家的恩人。”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特大诈骗案中,他辗转追回689万元赃款,为44名被害人挽回损失;在农民工欠薪案中,他联合多部门48小时化解纠纷。同事们评价他:“有‘办案洁癖’,不解决群众困难绝不结案。”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监督案件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张树峰用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意。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检察官的大事。”
跳出检察看检察,才能走得更远
“预防犯罪和司法关怀,虽不在考核之列,但绝不能少。”担任岚皋中学法治副校长后,张树峰将法治课堂搬进校园,在考场外设立“法律服务加油站”。他推动建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让岚皋县未成年人犯罪率连续5年下降。
如今,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张树峰依然奔波在一线。他说:“荣誉是责任,更是鞭策。我会继续用‘三个善于’办好每一起案件,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微霜,张树峰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检察事业。在巴山汉水间,他用铁肩担起正义,用柔情温暖民心,以“高质效办案”的实践,书写了一名新时代检察官的忠诚与担当。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