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依照陕西省语委下发的《陕西省2025年调查工作样本县(区)名单》(下文简称《名单》),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语润青秧”实践团于7月14日至25日,深入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神木市、府谷县以及榆林市区,开展了一场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为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7月5日至6日,实践团参加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陕西省语委承办的“陕西省2025年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培训班”,系统完整地学习了调查流程、问卷说明、入户抽样调查的原理、方法等方面内容。7月14日,实践团抵达榆林市绥德县,由此正式开启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依照省语委下发的《名单》与系统抽样数据库,团队在绥德、神木两地有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在绥德,实践团积极协助县教育局和体育局、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入户调研工作;在神木,成员们在当地调查员和社区网格员的引领下走进麟州街道人民社区,详细问询、记录居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情况、使用频率、偏好及存在的问题。借此机会,文学院在绥德县教体局、绥德县语委办举办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同神木市教学研究中心开展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交流座谈会,期望能够依托共建平台,通过沉浸式文化实践厚植家国情怀,既服务当地青年文化传承与实践需求,也助力在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此外,实践团在榆林一线深入开展了非遗调研活动,共采访国家级、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位,涉及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类。在绥德县,实践团采访了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亚青、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武燕、陕北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瑜、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建民、陕北说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苗永麟与陕北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雒胜军。传承人们详细讲述各项非遗技艺的精髓与传承坚守的历程,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并就创新探索路径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展开深入交流。在米脂县,团队与陕北民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建领、米贴画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敏和铁水打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艾绳军展开深入交流,传承人们详细讲解了非遗技艺的技法和工艺,并指导成员进行实践体验,同时指出传承断代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在神木市,团队走进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传习所,领略被誉为“麟州工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恩手中织毯的魅力。传承人虽坦言面临人才断层问题,但仍坚定表示将坚守传承初心。在府谷县,团队深入挖掘担灯、面花、二人台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魅力,分别采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玉莲、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燕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温永开,真切领略到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鲜明的风格特征与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本次实践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实践团不仅在深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精准摸清基层需求,更领略了陕北独特的民风民俗,感受到非遗的深厚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传承非遗。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基层,为语言文脉赓续和非遗活态传承贡献青春力量。(李冰清 雷盼)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