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推广

西延高铁:绿色施工绘就“两山”新画卷
2025年08月11日 17:06 中新网陕西

  正在建设中的西延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不仅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希望,更肩负着探索绿色基建新模式的使命。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铜川至延安段施工中,项目团队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统筹规划,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节约、智能升级和系统管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施工之路。

  节能降耗,从源头推动低碳建造

  走进西延高铁施工现场,一幅现代化、绿色化的建设图景徐徐展开: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安静运转,锂电池扭矩扳手精准作业,太阳能供电的视频监控系统遍布全线……这些细节背后,是项目部对节能减排的执着追求。

新能源洒水车作业。 赵利芳 摄

  自进场以来,项目团队联合地方政府科学制定施工能耗指标,优先选用国家推荐的高效节能设备。全线配备120余台太阳能监控设备,实现供电自给;洒水车定时抑尘,配合裸土全覆盖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运输车辆全部加装防尘篷布,杜绝沿途抛洒,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建一条高铁,更要守护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项目经理郑伟表示,“每一度电的节约、每一方土的少挖,都是对‘两山’理念的切实回应。”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守护自然本底

  西延高铁穿越黄土高原腹地,途经多个生态敏感区域。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项目部专门编制《基坑开挖专项环保方案》,优化施工工艺,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和回填范围,降低土地扰动强度。

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西延高铁黄陵牵引变电所绿色施工实景。 赵利芳 摄

  在临时用地选择上,坚持“避让农田、利用荒地”的原则,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资源。施工区域采用硬质围挡全封闭管理,既保障安全,又防止施工活动外溢影响生态环境。黄陵西牵引变电所等重点工点,施工过程中同步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做到“施工一片、恢复一片”,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动态平衡。

  智能赋能,科技引领高效绿色施工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西延高铁建设中,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多项智能化装备,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中铁电气化局模块化恒张力放线车架设接触网导线。 赵利芳 摄

  由企业自主研制的模块化恒张力放线车,可实现接触网导线高精度架设,日均架设里程达10公里,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原材料利用率更高。而XDT85纯电动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则凭借其零排放、低噪音、高机动性的特点,在隧道和高架段施工中大显身手,真正实现了“绿色上道、智能作业”。

  这些“施工重器”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更大幅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碳排放,彰显了中国高铁建设的科技含量与生态担当。

  系统管理,构建绿色建造长效机制

  绿色施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体系的革新。项目部践行“大商务”管理理念,构建多专业协同联控机制,从设计、采购到施工全过程推进绿色创效。

  在物资管理方面,优先采购100公里范围内的本地建材,如混凝土、水泥、模板、门窗等,显著降低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碳排放。脚手架、梯车等辅助工具实行标准化、可循环使用制度,配合钉钉工程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实现材料损耗率同比下降18%。

  位于铜川境内的生产资源管理中心,集材料存储、加工配送、设备维护于一体,成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枢纽,为全线提供高效、集约、低碳的服务支撑。

  绿色典范,书写新时代交通强国答卷

  西延高铁的建设实践,正是“两山”理论在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生动演绎。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的交通动脉,更是一条贯穿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长廊。

  这条承载希望的钢铁丝路,正在黄土高原上铺展延伸。未来通车后,西安至延安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革命圣地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而比速度更值得铭记的,是建设者们用智慧与责任书写的绿色答卷——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步始终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博 赵利芳)

责任编辑:王雨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