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承载着人类迁徙、贸易与文明交融的渴望。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这条“路”正被赋予全新内涵。它不仅是物理通行的载体,更成为智慧流动的通道、价值共享的纽带。
8月14日上午,10余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深入陕西交通科技前沿腹地——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参观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西安公路研究院等地,近距离感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建设,驱动世界级重大工程突破,并以开放之姿铺就互联互通的未来之路。

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围绕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及系统集成创新三大方向,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协同生态,为智慧交通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发支撑。
步入陕西省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场景化展示的“未来交通”画卷徐徐展开。在传感器生产线,驻华外交官们深入了解了深层位移监测机器人、高精度GNSS接收机、智能锥桶、智能安全帽等应用于桥梁、隧道、边坡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在中试测试区,了解了空天一体化智能巡检系统、交安机电类产品、北斗卫星通信类产品等中试成果;在智慧交通数字服务中心,参观了陕西交控空地一体化智慧巡检系统、智慧服务区综合管理云平台,观看了无人机航线对路面进行巡检的画面,详细了解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创新成果。
在智慧交通环境中验证智能无人装备的性能和兼容性,模拟全流程伴随式数字化平台,围绕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和装备技术进行新兴产业培育……这里不仅是产业孵化器,更是创新共享的试验场。
“基地承担了中试验证和产业孵化,目前3家科技企业入驻,主要从事传感器研发及系统集成、无人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软件平台开放及数据服务等细分行业。”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
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等驻华外交官在VR沉浸体验区进行了无人机巡检体验、了解了无人船的应用情况,纷纷肯定了无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在中试基地,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并了解到高通量卫星天线出口至日本等国家,让我看到了交控集团及相关企业的科技实力。”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说。
陕西区位优势显著,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天然条件。西安公路研究院依托陕西交控集团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优势,整合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电力资源以及通讯资源,融合交通、能源、数字等新技术优势,打造立体交通服务体系。
“去年是中国低空经济元年。在陕西,要构建智能的“低空高速公路网”,实现全域动态监管服务协同调度和“一场多用”起降节点基础设施建设。陕西交控的服务区、服务站能够均匀的覆盖陕西全省,这就能保证我们能快速的孵化低空服务。”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场景落地方面,西安公路研究院以省内重点交通工程及地方政府需求为驱动,探索无人机与智能装备的场景创新实践,开展了数智化施工管理、高速公路智慧化巡检、精准物流、行业巡检、环境监测、应急响应等专业低空作业服务,为多行业注入低空经济技术新动能。
在西安公路研究院,聚焦物流效率痛点的“空地联运”物流新模式引发驻华外交官们浓厚兴趣,其内核为通过高效整合公路货运网络与航空枢纽资源,构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大幅提升物流时效并降低综合成本。目前已联合蓝田县政府,打造“高速起降站+末端物流、医疗投送”的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
“蓝关物流无人配送完成药品专送任务,比起传统的车辆运输,很大程度节省了运输时间。通过参观让我了解到生活方面、交通方面、救灾方面等都会应用到无人机,希望两国能有合作。”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具芝英说。
在陕西交控集团企业展厅,驻华外交官们从交通建设、典型工程、产业布局等方面,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理解“万里长安、交融天下”背后的企业发展内核。在路网监测指挥中心,驻华外交官们直观地看到了陕西全省高速公路路网图,并了解在路网监测平台态势感知系统作用下的出行服务供给,以及秦岭天台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等世纪工程的建设过程。
陕西交控的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开放共享的姿态与推动全球互联互通的决心。这其中,有技术共享,消弭发展鸿沟;也有标准共建,畅通世界脉络;更有合作共赢,浇灌友谊之花。
“看到了隧道施工实景演示系统,以及秦岭天台山超长隧道群总长有32公里、陕西高速公路6752公里,感受到这里工程建设能力非常强大。我认为,这些技术和方案超越了地域,能够促进很多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平。”克罗地亚驻华外交官尤佐·布史奇说。(完)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