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省文物系统积极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更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陕西实施“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公布实施小雁塔、周原遗址等5部文物保护规划和西安碑林等6处国保单位区划划定调整方案,完成对270处国保单位、163处省保单位的地形测绘和保护区划核对工作。新增2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7个省科技厅立项课题,发布3项文物保护地方标准,推进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省市考古单位组织省内外8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联合具有考古能力的市级文物力量共同完成基本建设中的考古任务,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陕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项目等重大课题,汉文帝霸陵、西头遗址、寨沟遗址、周原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半坡遗址等11项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入选2023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西安贾里村墓地入选“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石峁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太平遗址为中国夏文化研究提供了考古实证。
陕西坚持保护第一,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全省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4000余项,稳步推进西延高铁、古贤水库、陕北能源工程等600余项重点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发掘古代遗迹10万余处,出土各类文物20余万件(组)。
考古机构通过持续优化特殊区域工作方案,节约勘探费用1.65亿元。
陕西强化展示交流,用考古成果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充分发挥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等精神标识作用,用好古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等历史文化线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陆续建成石峁、黄河、秦岭、统万城等博物馆和石峁、统万城、乾陵、秦咸阳城咸阳宫等考古遗址公园。各类文博单位推出文创产品千余种、IP授权近200项,与文化企业合作申请注册登记文物元素商标近百类。考古成果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灿烂文明的“金色名片”。(记者 赵茁轶 见习记者 周思言)
责任编辑:吴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