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6日,陕北油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铁边城镇降雨量高达231.1毫米。暴雨如注,山洪暴发,油区道路断裂、地基塌陷、山体滑坡、电力通信中断、管线损毁、场站受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遭受生产建设20年来破坏性最大、恢复最困难的洪涝灾害,吴定、铁边城两大生产运维中心瞬间沦为“孤岛”,原油生产一度陷入停滞,安全生产面临空前挑战。
生命至上,安全为要:“报告厂部,全员平安。”
采油八厂党委始终将员工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洪灾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紧急召开汛情调度会,明确强调要把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抓紧核实灾情,组织力量救灾,妥善做好转移安置,坚决防范次生事故发生。
电力通讯中断,前线失去信号。“一定要听到所有人报平安!”一声令下,应急联络队快速成立,兵分多路冒雨前往吴定、铁边城两个失联运维中心实地研判灾情,运送通讯工具。道路不通,车辆被堵在路上,队员们踩着泥泞的山路蹒跚前进,一步步打通道路。厂数字化指挥中心灯火通明,所有值班人员通过手机、工作群、值班电话等方式轮番尝试联系各受灾站点人员,电话里偶尔传来断断续续的“我们……都……平安”,让凝重的气氛得到了一丝缓和。
失联的运维中心里,一场场自救战迅速打响。7月25日凌晨6点,地处低洼地带的吴定生产运维中心生活保障点遇险,浑浊的洪水已漫过台阶,深及人膝。急促的拍门声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运维中心员工。“洪水来了!所有人员紧急撤离!快!”值班干部贾西文嘶哑的喊声在走廊回荡。员工们相互搀扶,徒步向高处转移。当最后一名员工冲出运维中心大门,洪水已吞噬了大半个院落。7时30分,所有人员安全撤至铁边城镇政府。清点人数,确认无一人遗漏后,镇政府立即将人员转移至镇体育馆内避险。热粥、毛毯等基本物资迅速到位,确保了全员生命安全与基本生活保障。
道路中断导致物资运输受阻,生活补给严重短缺。吴八转、铁一联等受灾严重站点员工自发将储备的矿泉水、饼干、方便面等食物集中起来,拼凑成临时“粮仓”。这些平日里微不足道的食物,此刻却成了最珍贵的“战略物资”。“咱石油人啥时候愁过吃饭?今天咱们也感受下啥是‘三块石头支口锅’。”与此同时,员工们利用有限条件,支起简易炉灶,分头收集可用燃料和食材,升起了自给自足的“炊烟”。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采八石油人特有的坚韧与团结。
在通信完全中断的情况下,铁边城生产运维中心青年员工马福昊主动请缨,将收集到的充电设备做好防水保护,徒步前往附近地势较高的区域寻找信号。在泥泞中艰难攀爬后,终于找到一处微弱信号点,成功将一句“报告厂部,全员平安”的信息发送出去。至此,这场与洪灾的搏斗中,采八人守住了“零伤亡”这条最硬的底线,生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靠前指挥,快速响应:水位线下的指挥部
“三个面向”“五到现场”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留下的宝贵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灾情发生后,采油八厂党委第一时间吹响抗洪抢险“集结号”,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在灾情最严重的吴定生产运维中心,洪水刚刚退去,水线还清晰印在半米高的墙上,采油八厂“抗洪抢险前线临时指挥部”的帐篷已经靠墙搭起,切实将“指挥在现场、决策在前沿”落到实处。
暴雨过后的夜晚,临时指挥部灯火彻夜通明,一道道指令在卫星电话与脚步中飞速传递。“立刻启用备用对讲机”“马上调派所有可用铲车”“今天晚上必须打通所有主干道!”前线指挥的声音在对讲机公共频道里炸响,成了此刻最可靠的“信号源”。面对断电断网、通信中断的“孤岛”困境,采油八厂紧急调派卫星电话、对讲机送达一线,在山顶信号微弱处设置多个“指挥点”,安排联络员驻守接力,快速搭建环形通讯网络,力保信息生命线不断,实现了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作。
暴雨侵袭的第一夜,铁三联合站中控室断电,油区井站全部停摆,通信基站被冲毁,运维中心与外界失去联系,5个运维班、2座联合站、几十个站点全部成为“信息孤岛”。运维班班长刘维斌爬上站旁边的山顶,收到了指挥部的第一条微弱信号:“刘维斌同志,现在任命你为临时指挥,一定要做好信息联络工作。”一句战时任命,肩上千斤重担,这位有着10年党龄的运维班长把山顶当成了“战场”,一个凳子做办公桌,简陋的彩钢房当临时住所,每天清晨5点就站在信号最强的地方,举着对讲机呼喊各站点,声音因持续嘶吼变得沙哑。80个小时的坚守里,每天1部手机和2个充电宝,电量耗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洪流中诞生,一次次关键的突破在风雨中实现。靠前指挥,让抢险救援更具精准性,决策更贴近实际、更直击要害;快速响应,使破局行动更具效率,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力量得以迅速凝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抵御灾难的坚固堤坝,极大加快了油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进程。
统筹力量,协同作战:让每一口油井快速复产
洪灾过后,复产迫在眉睫。采油八厂坚持“全局一盘棋”思维,对内激活全员自救潜能,对外联动地方支援力量,以“协同作战”破局,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每一份努力都精准指向油井复产的核心目标,在满目疮痍的油区里奏响了“分秒必争保生产”的协作强音。
内外联动的协作网络,为复产攻坚注入“强心剂”。厂党委迅速集结全厂力量,积极协调外部支援队伍,投入抢险人员1500余人次,铲车、装载机等各类设备车辆200余台次,日夜鏖战在抢险一线,集中力量对水毁、塌方、淤堵严重的油区主干道及井场道路进行抢修,争分夺秒修复线路和变电设施,助力油区加速重回正轨。
全员动员之下,“前后方”力量紧密衔接、同向发力。后勤战线的保障人员率先扛起责任,铁边城运维中心食堂员工刘继妮、朱明霞等人,为了让前线抢险人员吃上热饭,精心分装餐食并仔细做好防水保温处理。当送餐车辆受阻,她们毫不犹豫地肩扛手提几十斤重的饭盒,徒步穿越泥泞路段。沉重的脚步在泥浆中艰难前行,只为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抢险队员手中。手臂上深深的勒痕,是后勤战线无声的勋章。
技术力量的应用,让复产效率实现“加速度”。采油八厂迅速集结12支共36人的无人机队伍,化身油区“空中侦察兵”,飞过塌方区、悬空管线处,及时定位光缆断点、标记管线损毁区域,为地面抢修队绘制出精准的“灾情作战图”。针对光缆铺设效率低的难题,创新采用无人机辅助牵引,将原本需要数天的抢修周期大幅缩短,让通信恢复与道路抢修同步推进。与此同时,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远程联动各站点,对具备条件的油井优先进行远程操控启井,用科技力量为“油井快速复产”赋能。
在采油八厂自身受灾的情况下,仍主动伸出援手为吴起县被困群众打通“生命通道”、转移受灾村民,在支援地方救灾的同时,也收获了地方政府对油区复产的全力支持,形成了“企地同心、双向助力”的良性循环。(长庆油田采油八厂)
责任编辑:吴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