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社会法制

当好江河“守望者” 走近陕西水文工作者
2025年09月02日 11:11 陕西日报

  8月25日8时,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状头水文站工作人员冯圣杰提着沙样桶,带着测量工具,准时来到北洛河边采集水样。

工作人员在维护罗纹水文站的自动水文监测设备。 许奥博摄
工作人员在维护罗纹水文站的自动水文监测设备。 许奥博摄

  “这项工作看着不起眼,却是水利工程建设必备的基础工作,能为三门峡水库实施调水调沙作业、科学精细联合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冯圣杰说,河道淤积的沙土太多,会造成“水少沙多”,容易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影响行洪能力。

  冯圣杰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分离水样中的泥沙和水,测算出水中的含沙量,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渭南水情分中心。

  冯圣杰是一名水文系统的新兵,在状头水文站工作近半年时间。在站上前辈的带领下,他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各个工作流程。

  水文工作是防洪抗旱、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撑。水文工作者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预测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有力支持。

  状头水文站位于蒲城县永丰镇蔡村,是北洛河下游干流控制站,属于一类精度水文站。该站主要收集北洛河下游段水文特征,采集一手水文数据,承担着向省上、渭南市水文部门和当地防汛部门提供水情信息的任务。

  当天14时,冯圣杰操作无人机对河道全域进行观测,重点监测水位变化情况;20时,再次下河取样、测量水温,进行含沙量测试,并与早上数据进行对比;次日2时,抵达固定观测点,观测并记录河道水位……

  “这里远离城镇,刚来到站上,确实不太适应。站上的4位老同志很关心我,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帮助。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水文工作者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也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和坚守的意义。”冯圣杰说。

  状头水文站站长雷东海从事水文工作30多年,一直在基层水文站工作。

  “水文站工作比较特殊,全年都得有人值守。水文数据监测一年四季不能中断。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最需要数据的时候。”雷东海说。

  进入汛期后,状头水文站监测任务加大,所有人员放弃休假,连续3个月24小时值守。河流一旦发生涨水,几乎每半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监测。

  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是水文数据精准性的坚实保障。

  “每天,我们中心在接到下级水文站报送的信息后,都要及时分析汇总、研判和会商,并形成相关意见,第一时间上报省水文中心和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副主任董号强说。

  7月24日,北洛河上游吴起县遭遇强降雨,平均降雨量150毫米以上,河道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汛情就是命令。

  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充分发挥水文站网优势,上下游紧密协同,对洪水进行全流域监控,立即启动北洛河应急测报方案。他们强化汛情会商研判,连续96小时不间断作战,把一组组科学研判、精准测报的水文数据,及时传达到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为北洛河下游沿河4县区人员转移、物资调配、险情处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7月28日22时,洪水安全过境。

  8月26日,在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的值班室内,值班人员刘士慧紧盯大屏幕,密切关注各个水资源勘测中心报送的数据。

  “今年,我们提前将全省47条河流,74处水文站洪水预警信号发布工作进行分工;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各个水文站的实时水雨情,对可能发生洪水的河流及时进行会商研判,及时制作水情预警预报信息。”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首席预报员席小康说。

  目前,陕西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2152处,共享山洪、水工程及流域委站点2000余处。

  通过站点的实时报送数据,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可掌控河道监测与流域降水情况,预判洪水量级与洪峰时间,实现水雨情信息瞬时采集、报送、传输处理与存储,构建起全省水雨情信息监测站网。

  为不断提升监测预报工作水平,陕西水文系统落实水利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要求,在水文站加大了无人机、无人船、AI视频测流系统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这些水旱灾害防御的“前哨站点”,可以更加精准地捕捉每一滴雨、每一方水的变化。

  截至目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共编发水情快报71期、预警预报244期、预警提示信息7万余条,为相关单位及时了解水雨情信息和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记者 徐颖 许奥博)

责任编辑:吴西檬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