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名符其实的唐诗之都。它是当时全国诗坛的中心。这是科举的聚集地,唐代科举考试除个别情况在东都等地举办,一般都在长安举行。唐代大量的诗人,特别是重要的著名的诗人,都因科举而曾游长安。还有就读长安国子监、太学的生员,在长安朝廷任职的官员,到长安参加铨选的地方官员,以及大量赴京以谋求入仕门径的士人,都聚集长安,这当中,很多都是诗人,特别是重要诗人。
长安是诗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在长安,写诗歌咏长安。离开长安,写诗表达对长安的向往之情。有统计,唐诗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与长安有关,《全唐诗》凡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都有与长安有关的诗。长安,雄伟壮阔的帝都意象,多彩多姿的四时风物意象,曲江、终南山、兴庆宫、灞水、华清宫、九成宫、翠微宫、芙蓉苑,都成为唐诗的重要意象。唐代诗人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很多诗歌写在“路”上。他们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生活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这就形成“诗路”。长安就是唐诗之路的核心之地。诗人因科举应试、入京求仕、朝廷任命到各地任职、贬谪各地而游走于全国各地,都要来到长安,要从长安出发。长安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也是出发地。即使漫游,很多诗人也经过长安。几条重要的唐诗之路,向西有通往西域的陇右诗路,向北有通往三晋幽州的诗路,向西南有入蜀诗路,东南有商於诗路,经过洛阳,有大运河诗路,再往南,有浙东诗路、浙西诗路,还有宣歙诗路。这几条诗路,辐射全国,长安正是全国各条诗路的辐辏点,核心点。
长安因此对唐诗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赫然国容”,宏大气魄,集中体现在长安,而这激发起士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就有了标志唐诗繁荣的诗国盛大气象。唐代很多诗人的基本创作,是在长安完成的。一些诗人在长安的经历,使之完成了创作的成熟和诗风转变。长安宫廷应制诗的盛行,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繁荣。长安诗人们的交流唱和,促进了诗歌艺术的探讨和发展。
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唐诗之路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长安除唐诗之外,还有周秦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各地宝贵经验,发掘深厚文化底蕴,以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为“唐诗之都”品牌建设提供支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重点项目,一定能让唐诗,让诗和远方活在当下,活在今天的长安。这不但可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发掘长安唐诗文化内涵,促进地方文化建设,而且,长安在唐诗中的核心和标杆地位,应该能对国内其他地方的唐诗文化建设起表率作用。
(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卢盛江)
责任编辑:吴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