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化旅游

数字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新动能
2025年09月19日 10:20 陕西日报

  9月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召开。从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精准获取兵马俑三维数据,并重建其几何特征,到运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让巴黎圣母院“重生”,再到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等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类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文化遗产实现了在云端永生、在世界流转。这不仅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还为人类文明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当敦煌壁画的色彩在时光中渐褪,高清数字扫描却让其重现往日辉煌;当古城楼遗址的夯土层在风雨中剥蚀,3D建模却精准记录着每处细节。数字化技术保护已然超越了传统修复的局限,赋予文化遗产“数字永生”。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人工智能修复等技术,为文化遗产建立的一份份“数字基因库”。

  曾经需要跨越千里才能欣赏一件珍贵文物,如今只需轻点鼠标便能近距离观赏每一个细节。曾经深藏库房的国之重宝,如今可通过数字展馆向全球观众“展露芳容”。这种转变不仅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还改变了大众与文化遗产的联结方式——从遥不可及,到可触可感。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文化变得生动有趣,更大程度实现了“活态传承”。

  通过大数据分析,文物背后的深层价值被深入挖掘,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借助人工智能,模拟出古代工艺的演变过程,让传统技艺兼容并蓄。数字化技术成为研究文化遗产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让我们得以窥见文明进程中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从更多角度更广维度去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构成和演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外国观众可以“走进”安徽徽州古村落,看到白墙黛瓦下的民俗文化;借助增强现实设备,中国学生可以“触摸”古埃及文物。这种体验让文明互鉴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现实体验。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让跨文化对话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通过互联网,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开展深度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通过数字化,千年古韵融入当代脉搏生生不息,与时代共鸣,承载人类共同价值。数字化技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文明对话的新窗口,让我们能够以更创新的方式传承文化遗产,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文明,以更自信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脉连绵,弦歌不辍。我们期待,数字与文明的深度融合,能够让文明交流互鉴继续突破时空限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也期待,众人携手共创,用科技之力守护文明根脉,让数字之光点亮人类未来,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文化动力。(汪曼莉)

责任编辑:吴西檬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