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陕北高原,钻塔林立,抽油机规律运转不息。在吴起采油厂油区内,一场围绕“精细勘探开发,全力保障扩油增效”的攻坚战正全面深入推进。从地质研究的精雕细刻到生产组织的无缝衔接,全厂上下以攻坚姿态,锚定年度目标任务,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资源勘探“纵横兼顾”厚植发展根基
油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接续。面对老油田资源接替的挑战,该厂聚焦全年600万吨探明储量和200万吨预测储量任务,坚持“老区新区并重、深浅层系兼顾”的勘探策略,持续推进精细勘探,为高质量发展厚植资源根基。
在这一策略下,该厂地质技术人员精耕细作、双向发力:一方面深耕老区,精查细找,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力点;另一方面勇敢开拓新区,向地质条件更复杂的深层领域进军。“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已知中掘金,在未知中探险,确保资源接替有序。”该厂勘探科负责人齐宏鹏说。
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增储提供了硬支撑。笔者了解到,铁边城区块204km²高精度三维地震项目已于5月份完成数据采集,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预计年底前提交成果资料。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对地下构造的认知精度,为井位部署提供精准“导航”。
截至8月底,该厂勘探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累计完钻探井3口,钻井总进尺达7498米;完成试油5口13层,其中获工业油流井5口7层,成功率亮眼。在此基础上,目前已新增预测地质储量73万吨,预计年底前可提交探明地质储量600万吨以上。
产能建设“常非并举”抢抓产量主动
产量是硬道理。面对繁重的产能建设任务,吴起采油厂科学统筹,挂图作战,打出“常非并举”组合拳。
三季度以来,该厂通过与集团、油田公司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对接与协同攻关,加强与“一气、一院、一中心”资源共享、合作共建,高效推进资源划转区的开发方案编制工作,特别是加大对资源潜力巨大的下组合长9油藏研究,为培育新的产能增长点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产能建设上,常规井、水平井、大斜度井按照“8月底、9月底、10月底”三个关键节点压茬推进,统筹实施,于7月底完成常规井投产、8月底完成水平井投产、9月15日完成全年下达投产任务,均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新井投产任务。
对投产工艺优选优化,确保新井“快投产、早见效”。“从制定投产方案到效果跟踪各环节闭环管理,切实保证新井生产时效,力争全年新井单井日产油较去年增加10%以上。”该厂勘探开发研究所负责人白江表示,在这一精细化管理的推动下,预计全年新建产能贡献产量将超过12万吨。截至9月15日,该厂已累计投产新井387口,累计生产原油174.74万吨、销售171.25万吨。
此外,该厂还将措施挖潜的目光聚焦于注水受益区,通过精细筛选和精准施策,预计这一项全年贡献产量将不低于20万吨,成为稳产上产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厂正锚定年度产量目标,以高效的产能建设节奏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全力以赴保障原油稳产上产。
注水工程“精耕细作”筑牢稳产基石
注水开发是油田保持长期稳产的“饭碗工程”。吴起采油厂将其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精细”和“高效”为核心,持续推进此项工作。
水质是注水的生命线。该厂以水质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加大各注水站的计量化验和动态分析,不断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把水质达标率作为硬性要求,全面把好水质处理关口。对于油田注水指挥部反馈的问题,下大气力整改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每一个环节。
在确保水质的基础上,该厂全面推广“一井一策”差异化配注模型,根据每口井的“个性”科学调整注采关系,不断提升配注合格率,努力让每一方水都发挥最大驱油效益。
今年,该厂全年计划完成投转注井117口,新增水驱控制面积28.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转注投注38口、转注29口,新增水驱面积22.8平方公里。该厂注水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王国政表示:“下半年,我们将狠抓注水基础管理和综合治理,结合不同油藏地质特征优化注水参数,高效推进精细注水,切实把注水优势转化为产量优势。”
当前,吴起采油厂紧盯安全、产量、成本“三件大事”,正以精细勘探开发为笔,以扩油增效实践为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广袤土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夺油上产、拼搏奋进的生动画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齐伟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