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看,我的隔音房模型制作好了!”
9月17日,在洛南县城关中学创客教室,一直在闷头做模型的八年级学生胡熠洋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同伴随即借用老师的手机播放音视频进行测试,效果很不错。
类似作品在城关中学的第二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们针对日常观察到的生活场景,尝试开发了智能风力发电模型、无人驾驶等一系列创意设计。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出“班小二”智慧平台,同学们可以在线上进行人工智能及编程的相关探究,老师们也可以在线批阅作业。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了解AI和用好AI工具的能力,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训练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洛南县城关中学科技辅导员雷爱丽老师说。
AI技术的引入,不仅能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助力国家“双减”政策持续落实,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进一步丰富“科普大篷车+博士进校园”活动内容,拓宽青少年科学教育学习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旋转、伸展,机器人按照程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太棒了!成功了!”当日,在洛南县第二小学创客社团教室,谢明鉊等三名同学围着智能机器人开心地说道。
从搭建机器人、编写程序到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全由这几个学生自主完成。“从一开始对人工智能的陌生与困惑,到现在能够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参加每一次活动都给了我不小的收获。”在创客社团学习两年的谢明鉊有了很多感悟。
创新的种子,已经在学生心中悄悄种下。“我长大也想当一名程序员!当设想从编码一步步变成现实,心中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谢明鉊眼里闪着光。
放在卧室里,能够自主感应睡眠的3D打印智能小夜灯模型;根据车流和路况等情形,能自动调控的移动红绿灯模型;自动感应心率变化情况,并据此为学生分类供水的智能饮水装置……创客社团教室展示台,一个个创新创意展示着人工智能的魅力。
洛南县第二小学校长李尚荣校长介绍:“我们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项目,比如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驾驶、3D打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023年以来,洛南县科学技术协会聚焦主责主业,联合县教育部门,制定《科普进校园三年规划》,突出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动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6个镇办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实践路径,将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借助西商融合,通过跨区域与西安优质人工智能教育学校结对、邀请名优教师讲座培训等形式,不断健全创新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品质。截至目前,全县教师和学生科普活动作品已斩获各类奖项30多个。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低碳生活、民生保障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和科普进校园‘人工智能+’、农技科普培训、专家科普报告会等活动,多方位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普资源和服务下沉一线,助力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洛南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周云峰表示。(毕波波)
责任编辑:吴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