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化旅游

千年一问:“唐诗之都”何以西安?
2025年10月13日 11:53 西安日报

  提起长安,总绕不开唐诗;说起唐诗,也总离不开长安。这座城与这些诗,早已在千年时光里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唐诗之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长安,从来不只是一座城。它是诗的故乡,梦的远方,是一种气象、一种理想、一座精神家园,也是千年一脉文明的回响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共鸣。

  西安提出打造“唐诗之都”,绝非一时兴起的文化标签化,而是建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千年积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文脉的深切呼唤与创造性赓续。“唐诗之都”不是“新创造”出来的概念——长安本就是“唐诗之都”,如今的提名叫响,是一次标注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的再次出发。

  西安提出打造“唐诗之都”,是对盛唐气象的当代呼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更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从传承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进程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的担当作为,是基于对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深度理解后,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庄严承诺。

  这座古老深邃却又青春飞扬的“唐诗之都”,从未放弃应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让千年唐诗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精神桥梁。

  天气:跨越千年的伟大时代气象共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唐代的文化影响辐射亚洲,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唐代的长安,不仅是国家的行政中枢,更是文化交汇的世界性都会。唐诗题材广泛、风格自由,真正形成了“万紫千红”的创作局面,也成为“盛唐气象”的承载与象征。

  “盛唐气象”虽难以文字尽述,却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有着具象而鲜活的印记。一提起长安,国人心中自会浮现出一幅幅灿烂画面: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大雁塔旁诗酒唱和,大明宫在云霞映照中巍峨矗立,东市西市中外商贾络绎不绝,各国使节、学子争相往来……这些景象汇聚成中华文明的巅峰意象,流淌着豪迈包容的繁华气象,成为刻入文明深处的文化底色和世界认识中国的“第一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这不仅是一种地理向往,更是一种时代化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时代气象是民族发展、文明进程的晴雨表,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气象必然也会呈现出今更胜昔的盛景。今天,一幅辉映盛唐恢宏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展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文明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人民在物质丰裕后自然追求精神文化的升华。近年来,西安持续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就是在文化层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举措。在这一宏大战略之下,打造“唐诗之都”这样一个鲜活生动、鲜明有形、互动可感、群众基础深厚且“一呼百应”的品牌IP和载体,既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更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这一璀璨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盛世气象,正与当今中国蓬勃奋进的时代气象同频共振,也让“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变得面容更加清晰、真切。

  时代在给予,也在召唤。坚持“两个结合”,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极大的魄力、定力、创造力去探索、去实践。西安提出打造“唐诗之都”,正是应时代之召,主动担当文化强国、强省重担的深思熟虑与勇立潮头并重之举。这跨越千年的呼应,既是对盛唐气象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基于当下盛世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也让这片土地上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更加坦然、从容、诗意。

  地气:山河遗存与诗性地理的当代延续

  若说“天气”对应时代的滋养,那“地气”便是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物质根基——独特的地理禀赋与厚重的历史遗存,既给了唐诗可感可触的创作源泉,也让长安成为承载这份诗意的容器。西安背倚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是中华民族和古老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唐长安城所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地理与历史在此重叠,赋予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文化使命。

  从巍峨的终南山到错落的宫殿市井,从繁忙的驿道到庄严的关隘,长安的每一处景致都交织成立体的诗歌场域。大明宫的飞檐曾承接诗人们仰望的目光,灞桥的烟柳见证过无数次离别的不舍,终南山的云雾常年萦绕在诗人的笔尖与心间。这些具象的长安元素,在诗句中化作超越时空的文化象征,为唐诗注入了贯通天地、纵览古今的宏大空间感。诸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等诗句,皆因地理元素的注入而意境深远,成为中华文化里永恒的意象。

  西安遍地的唐代遗址,更藏着这份“地气”的精髓。唐诗元素浸润于城市的肌理之中,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诗意的痕迹。这些遗址不只是冰冷的砖石,更是土地留存的诗意印记,是唐诗从文字走向现实的“时空门”。行走西安,如行走于唐诗之中:站在大雁塔旁,油然而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意;步入华清宫,遥想“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瑰丽;夜幕中观看《长恨歌》,体会“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悠长韵味……

  西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即使现代化程度很高,人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诗句的脉搏——每一块砖瓦、每一寸草木都让唐诗变得可知可感,仿佛千年前的盛唐生活照进现实。近年来,西安通过文旅融合、遗址保护、公共教育等方式,将唐诗的语境重新嵌入现代生活。大唐不夜城以现代光影重现盛唐气象,曲江池畔复原“曲江流饮”的雅集传统,大雁塔下再现“雁塔题名”的研学之旅,秦岭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人文寻根……这一切,都不是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推动唐诗从历史概念、文化遗产转化成为有烟火气、生活化、人情味、科技感的当代文化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打造“唐诗之都”,正是在用好自身地理资源禀赋,让古老文脉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流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未来。

  人气:民众传承与诗意生活的当代实践

  唐诗的生命力,从根源上来自人民。唐长安城里,人人写诗,诗写人人,天地万物皆可入诗,诗又化作天地万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巨擘,皆来自民间、书写民间、感动民间。唐诗从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人心的共同表达,这份扎根人民的基因,为长安与唐诗的联结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唐诗能传千年而不衰,正因中华文明未曾中断,汉字从未失传,情感永远相通。一千年前写的诗,依然能感动今天的人;一千年后今天的人,依然能读懂一千年前来时的路。今天,开学季新住校学生想家时脱口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上班族为自己打气贴在屏幕旁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堵车时笑谈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年前的唐代诗句,依旧能与当代人的心灵产生强烈共振,这不仅是语言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明证。

  在当代西安,这份由民众延续的“人气”,正以创新形式让唐诗融入当下生活。学生郊游登秦岭吟诗相和、大唐不夜城中市民与游客飞花传令、总台春晚天南海北共向长安同吟《将进酒》、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在城墙下一字一顿学唐诗……这些画面,是“人气”最真实的写照。方言摇滚乐队用秦腔韵味吼出唐诗的苍茫,将千年诗韵化作摇滚节拍;大唐不夜城的“华灯太白”实景演出里,演员吟诵着“云想衣裳花想容”,让观众沉浸式穿越盛唐……西安人以他们对唐诗始终不渝的热情,持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什么明明能在家里、书里、短视频里读唐诗,人们却仍要千里万里赶到西安,站在大雁塔旁、灞水河畔、兴庆宫里、乐游原上念唐诗?因为,诗活在这里。因为在这里,人活在诗中。

  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参与,为“唐诗之都”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非凡的文化活力。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信“自”——相信自身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这种信,不只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千万人真实的烟火人生与情感体验,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价值定位,来自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识共认的“长安—唐诗”文化主体性。

  不仅如此,唐诗还吸引众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今日的西安延续了长安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成为现代文明与古典文化交相辉映的活力之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此会聚,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现代都市生态,为“唐诗之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创新动力。国际化、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质,也赋予了唐诗新生,成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扇窗。

  文明传承的诗意答卷与未来展望

  “天、地、人”三者合一,共同铸就了西安作为“唐诗之都”的深厚底气与广阔前景。“天气”是时代的精神气候,“地气”是文明的地理根基,“人气”是传承的情感主体——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假若唐代没有稳定的社会、和平的环境、开放的气象,就不可能有唐诗的繁荣;没有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百万人口的国际化都城,就缺乏唐诗创作的土壤;没有人的创作、接受与流传,一切更是无从谈起。

  同样,在今天,如果没有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生机勃勃状态,就不会形成打造“唐诗之都”的时代和文化气象;如果西安不是具有独特地理禀赋与厚重历史遗存的超千万人口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处在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就缺乏致敬经典的实力和现实土壤;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翘首期盼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倡导、提名、叫响,即使“唐诗之都”本质存在,也不会被大家看见——只有三者合成一股力,才能推动“唐诗之都”向前走,反哺历史,创造未来。

  西安打造“唐诗之都”,不是创造一个新概念,而是重新擦亮一个千年品牌;不是重塑历史,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推动历史概念转化为当代文化实践,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当代彰显。

  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诗中遇见长安,在长安读懂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打造“唐诗之都”,是正当其时的时代召唤,是名实相符的历史选择,更是拥有“长相思,在长安”的广泛群众基础和深厚人民期盼——“唐诗之都”属于长安,属于中国,也属于每一个向往美与永恒的心灵。(李悦)

责任编辑:王丽莎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