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吴起采油厂“最美职工家属”表彰大会上,20位优秀职工家属,经过层层推荐与严格遴选,身披鲜红的绶带骄傲地站上领奖台。这些平日里默默付出的“半边天”,眼中泛起了激动的泪光。
企业和家庭,是广大职工心之所系的最重两端。吴起采油厂用最实在的礼遇,让每一份藏在岁月里的坚守都被看见、被珍视。这20位“最美职工家属”,如同20束温暖的光,从“大后方”照亮了吴起采油厂高质量发展的征途。
王文萍的丈夫袁海宏是采油厂的一名司机,工作没有准点。2013年,73岁的公公意外摔伤,多处粉碎性骨折,术后卧床不起。有人提议雇护工,王文萍却摇头:“外人照料哪有自己贴心。”从此,她日夜守在病床前,端水喂药、擦拭翻身,哪怕公公因痛苦脾气变差,她也毫无怨言。出院后,她坚持每天给老人擦洗两遍,悉心调配营养餐,多少年如一日,硬是让卧床的公公能拄着双拐走到院子里乘凉。在她的全力支持下,袁海宏安心工作,以严谨的态度保障运输安全,赢得了单位和同事们的认可,尤其在安全方面,更是收获了大家的充分信任,为保障生产运输高效运转贡献了力量。公公逢人便骄傲地说:“我这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
孟玲的生活,总在“教师”与“家属”的角色间无缝切换。丈夫郭强是石百万联合站的技术骨干,常需驻站值守,肩负着保障联合站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孟玲天不亮就到学校辅导早自习,傍晚下班就扎进厨房为老人和孩子做饭。去年,小女儿出生前一个月,郭强因紧急工作需连值一个月。偏偏这段时间,大儿子突发高烧,婆婆血压飙升,常年患病的母亲也需照料。孟玲夜里守着儿子物理降温,白天陪婆婆聊天解闷,午休时赶往母亲家帮忙。即便如此,她给郭强打电话时,永远是那句:“家里都好,你放心工作。”正是这份无条件地支持,让郭强能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与设备维护,为生产稳定保驾护航。
刘万萍的双重身份,让她对“坚守”有着更深的理解。她的丈夫白云是采油厂团委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源爱心服务活动,通过公益行动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作为一名加油员,刘万萍不论酷暑严寒始终坚守岗位;作为妻子,每当丈夫在单位加班或奔赴帮扶一线,她总会提前备好热饭、留着家中灯光,轻声叮咛:“注意安全,我等你回来。”此外,她还利用闲暇参与志愿服务,成了队伍里不可或缺的“编外成员”。在妻子的坚定支持下,白云不仅工作上表现出色,还带领思源协会荣获省市“优秀志愿集体”。他动情地说:“我获得的所有成绩和荣誉,都有我妻子的一半功劳。”
20个家庭,20段故事,虽各有不同,却都饱含对家人的深情、对石油事业的支持。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用理解与包容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吴采人”筑牢了最稳固的“后方港湾”,让职工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企业发展与生产建设。同心就
多年来,吴起采油厂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聚焦“人”这一核心要素,持续打造内部干事创业优良发展环境。该厂党委始终将职工放在核心位置,把关心职工生活、关爱职工家庭当作重中之重,用一系列务实举措,织就了一张覆盖工作、生活、情感的温暖关爱网,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与情感基础。
从改善工作环境到精准帮扶,从搭建家企桥梁到丰富文化生活,从深化制度改革到强化人才培养,吴起采油厂将对职工的关爱与干事创业环境优化深度融合,融入日常、落在实处,成为一种长期坚守的传统与文化。这份用心,也换来了职工的“爱厂如家”,他们扎根一线,攻坚克难,在原油生产、技术创新中勇挑重担;他们心系企业,主动建言献策,为油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而家属们的理解与支持,更让这份情感有了坚实支撑,形成了“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家庭支持企业、全员助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厂长钟宝鸿表示,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家属是职工最坚实的后盾,未来,吴起采油厂将继续深化“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理念,以更细致的关怀、更有力的举措,持续推进家企共建,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在新时代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职企同心、共筑辉煌的温暖篇章。
责任编辑:王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