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推广

山阳“以劳代偿”生态修复见实效
2025年10月15日 14:43 中新网陕西

  近年来,山阳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林业部门创新“以劳代偿”生态修复模式,在城关街道鬲家村建成首个公益碳汇林暨生态修复基地,引导违法者从“破坏者”转变为“保护者”,筑牢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构建“检察+林业+碳汇”协同机制,夯实转变基础。该院牵头制定《生态修复劳务代偿实施细则》,明确违法者劳动时长、内容及考核标准,建立“劳动签到+日志记录+影像留痕”监管体系。联合林业部门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开展苗木养护、巡护技巧等培训,确保修复质量。

  创新实践路径,推动身份蜕变。在非法猎捕、交易野生动物等案件中,经济困难且真诚悔罪的违法者,以公益劳动折抵生态赔偿金。曾非法猎捕鸟类的违法者参与秦岭腹地巡护、布设红外相机,协助监测野生动物活动;在板岩镇香沟村,违法者补植红豆杉等苗木,昔日荒坡已复绿焕新。同步组织违法者开展“现身说法”,深入镇村宣讲20余场,形成“治理一人、教育一片”效应。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转变成效。建立“修复—跟踪—验收”闭环机制,通过常态化“回头看”核查植被恢复情况,已完成35处受损区域生态修复。目前,基地已吸纳50余名违法者参与劳动,修复林地120余亩,投放野生动物食源植物3000余株,实现“办理一案、修复一片”的治理目标,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了鲜活实践。(王敬之)

责任编辑:王丽莎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