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同心陕西

宝鸡凤翔:泥塑“说”民俗 千年非遗接上时代“地气”
2025年11月11日 16:41 中新网陕西

  “凤翔泥塑捏了上千年,捏的是黄土的根,传的是老辈的魂,现在更要让这‘泥疙瘩’跟上时代脚步,走进更多人心里。”宝鸡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在自己的泥塑工坊里,手持刚塑形的小挂虎泥塑说。

  近日,陕西省委统战部“传承之光 同心点亮”统战宣传基层行活动走进陕西凤翔,近距离感受胡新明如何以双手为笔、黄土为料,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创新,让凤翔泥塑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凤翔泥塑历史悠久,源于先秦时期,历经千年传承,是中国民间泥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为黄土高原孕育的艺术瑰宝,它以凤翔本地细腻的黄胶泥为原料,经“选土、捶泥、制模、塑形、晾晒、彩绘、上光”七道核心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其造型夸张质朴,色彩鲜艳浓烈,以红、黄、绿、蓝、黑为主色调,对比强烈却和谐统一,既保留了远古图腾的神秘感,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经典题材涵盖十二生肖、吉祥瑞兽、民间传说等,其中十二生肖泥塑因形象可爱、寓意吉祥,成为最受民众喜爱的代表作。

工匠在工坊内进行泥塑彩绘,笔尖勾勒纹样。

  在工坊的展示区,一件件精美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憨态可掬的生肖猪泥塑嘴角上扬,寓意“诸事顺遂”;色彩艳丽的“坐虎”泥塑昂首挺胸,象征“镇宅祈福”;小巧玲珑的泥塑挂件、钥匙扣,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这些作品既有传统泥塑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巧思,完美诠释了“老手艺新表达”。

  “一块黄土要变成一件合格的泥塑,最少得经过20天的打磨,彩绘更是讲究‘顺色’‘描金’的门道,一点都不能马虎。”胡新明拿起一件刚晾晒好的素胎泥塑介绍,凤翔泥塑的彩绘工艺尤为独特,艺人们采用“以黑定调、以红提神、以黄点睛”的技法,一笔一画都蕴含着祖辈传下的审美与规矩。从孩童手中的玩具,到农家屋檐的摆件,凤翔泥塑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关中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

胡新民介绍泥塑制作的步骤。

  在胡新明的坚守与创新下,凤翔泥塑早已跳出“农家摆件”的局限,走出了一条“传统+现代”的传承之路。为让古老技艺适应现代审美,他不断探索创新:在造型上,简化传统复杂纹样,推出小巧便携的挂件、摆件;在题材上,融入卡通元素、地域文化符号,开发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在技艺上,保留核心工艺的同时,优化制作流程,让泥塑更耐保存、易携带。

  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胡新明带领工坊开通线上销售渠道,让凤翔泥塑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跨境电商走进海外市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推动“非遗+文旅+研学”融合发展,将自家工坊打造成非遗传承基地,吸引中小学生、非遗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亲手体验泥塑制作。如今,他的工坊不仅是凤翔泥塑的制作中心,更成为省市级非遗工坊、传统文化教育研学基地,带动周边乡亲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胡新明感慨道,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学做泥塑,见证了凤翔泥塑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声名远扬海内外”的转变。在胡新明看来,这抔泥土不仅能让人听到历史的故事,更能让人触摸到未来的脉搏。(葛丹)

责任编辑:王丽莎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委统战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西安日报 华商网 西西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