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的窑火燃了一千多年,到我这儿,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根,更要让这些陶瓷接地气。”铜川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耀州瓷第六代传承人王战军说。
近日,陕西省委统战部“传承之光 同心点亮”统战宣传基层行活动走进铜川陈炉古镇,感受悠悠古韵间,当代匠人如何凭借一双巧手及满腔热忱,坚守耀州瓷传统制作工艺,使承载千年历史的耀州瓷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为中国北方青瓷的璀璨明珠,耀州瓷自唐代创烧,五代渐趋成熟,宋代步入鼎盛,元明清三代薪火相传。古书记载,在其最辉煌的时候,漆河两岸陶坊密集,史称“十里陶坊”,每当夜幕降临,炉火星星点点,彻夜不灭,“漆河不夜”也被誉为耀州七景之一。
据了解,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集与配制、成分及加工,泥彩的储备与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以及釉药的选配和敷施等七个方面。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与经验,尤以刻花技艺最为精湛,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图案层次分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陈炉古镇是耀州窑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且仍在进行烧造作业的窑口,呈现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的独特景象,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成立于1995年的王家瓷坊,是陈炉古镇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坊之一。
走进王家瓷坊,仿佛踏入一座小型耀州瓷陈列馆。展示架上,青釉刻花碗釉色如冰似玉,黑瓷梅瓶釉面如墨凝光,几件带着细微开片的老瓷件,静静诉说着古窑的岁月沧桑。
操作台上,几名匠人正熟练地为瓷坯进行纹饰勾画,笔尖蘸着青灰色料水,在素白的坯体上细细勾勒几笔,缠枝牡丹的图样便逐渐展现开来。
王战军弯腰提起地上的一只大老碗说:“大老碗不只是餐具,更是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手工拉坯、上釉、彩绘……每一只都要经历20天锻造周期、72道工艺锤炼才能烧制完成。”
目前,大老碗已远销海南、西藏、新疆等地。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陈炉古瓷的线上销售渠道日益拓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瓷器。
谈及耀州瓷的传承与创新,王战军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说儿子也开始接触家传技艺,“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一群人的事。从我学习制瓷技艺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我深刻体会到,陶瓷行业虽然古老、传统,但却是个朝阳行业。”
于他而言,凭借手艺吃饭“更接地气”,而这一质朴的坚守,恰为耀州瓷千年窑火延续不断的缘由。
窑火千年不熄,匠人深植乡土。陈炉古镇内,艺人们在守护传统制瓷纹样与技法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葛丹)
责任编辑:王丽莎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