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精画这门老手艺,藏着中国人对‘真’与‘情’的坚守,既要守住笔尖的细腻质感,更要让它走进当下人的生活里。”在炭精画传承示范基地内,王倩一边进行炭精画的绘制,一边讲述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
近日,陕西省委统战部“传承之光 同心点亮”统战宣传基层行媒体采访团走进咸阳秦都区,见证咸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炭精画传承人王倩如何以笔为媒,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用炭精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
炭精画,这门发源于中国民间的古老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脱胎于国画却自成一派,以炭精粉为颜料,用毛笔、油画笔、药棉等特制工具在画纸之上创作,打破了素描线条排铺的明暗局限,凭借更强的立体感、细腻逼真的色调层次,成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独门画派”。
王倩介绍,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彼时的炭精画艺人,是街坊邻里眼中“能留住思念”的手艺人。时光流转,炭精画纪念逝者的初始使命虽逐渐弱化,但“永不褪色”的特质与写实本色,仍让它在民间艺术长河中保有独特魅力。
作为炭精画第四代传承人,王倩与这门手艺的缘分,始于儿时对绘画的热爱。“过去炭精画多以人物肖像为主,题材相对单一。”王倩说,要让老手艺“活”下去,就得跟着时代走。在坚守传统九宫格画像法的基础上,她大胆突破题材局限:从展现老百姓生活百态的《咥面》《关中烧茶老人》《汇通面》,到融入地域文化符号的《铜车马》,再到聚焦乡村振兴、时代楷模的主题创作,炭精画的“画卷”越铺越广。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得有平台、有群体。”2013年,王倩在秦都区马庄街道建成王倩炭精画工作室,绘画室、大型展厅一应俱全:既为炭精画匠人、爱好者搭建起交流平台,也通过常态化教学活动培养年轻传承人。更让她欣慰的是,炭精画正从“观赏作品”变成“生活好物”,她开发的主题文创产品,成了咸阳人外出馈赠的特色礼品。
“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爱,这门手艺就永远不会老。”王倩说,她愿做炭精画的“摆渡人”,让这门承载着民间情感与艺术智慧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多精彩。(葛丹)
责任编辑:王丽莎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