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制

暑期游泳自救急救,专家:比溺水更可怕的是盲目施救
2023年07月13日 10:15 西安日报

  炎炎夏日,畅游水中,做一条自在快乐的“鱼”,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然而,每年暑假也是儿童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其中溺水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淹溺(俗称溺水),且多以青少年为主。事故主要发生在游泳池以外的自然水域,造成溺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窒息、呼吸中枢抑制等。平安过暑假,安全不放假。日前记者联系采访了省人民医院专家,梳理了一份淹溺自救、急救安全指南,为广大家长及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预防溺水牢记四不许六注意

  有时孩童溺水因为体力不如大人,并不会像电视剧或电影里那样疯狂拍打水面、大喊大叫或挣扎,而是看似“趴”或“站”在水中发愣。且意外一旦发生,只有30秒的营救时间。因此防溺水是必修课,需要家长、孩子一起上。

  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周朝霞医生提醒,儿童青少年预防溺水要牢记四不许,即不许去野外游泳,不许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许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许盲目下水救人。而家长、监护人要做到六注意,即注意看管: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一起游泳时,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注意穿着:游泳时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注意热身:下水前要让孩子充分活动身体,避免发生抽筋,下水前不要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延长水下闭气时间;注意吃喝:孩子吃得过饱、空腹、服药(尤其是感冒药、抗过敏药)、身体不适时不宜下水,且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注意游泳环境:教育孩子不要去野外的江河湖泊急流等自然水域游泳,即使用充气式游泳圈也不可以;注意正规游泳和急救技能培训:学习游泳技能时,建议家长和孩子一并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

  溺水发生时可选用踩水自救

  溺水发生时,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去除身上重物,才能保存更多体力。周朝霞表示,如果身体沉入水中,可立即采取如下动作:双臂掌心向下,从身体两侧类似鸟类飞翔动作顺势向下划水,同时双足类似爬楼梯动作用力交替向下踩水。

  当身体上浮时应冷静地采取头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势,争取先将口鼻露出水面;一经露出水面,立即呼吸,此时深吸浅呼,尽可能保持身体浮于水面,大声呼救;同时踩水避免身体再次下沉。如果淹溺发生在游泳池深水区域或底部坚硬的水域及河床,落水者可在触底时用脚蹬地以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

  如果淹溺时被水草或水下杂物缠住,应深吸气后屏气再钻入水中,睁眼观察被缠绕之处,同时用双手慢慢解脱杂物缠绕。此时切忌挣扎,尽可能减少身体需氧量,以延长水下耐受时间。

  发生呛水时应保持冷静,应时刻知道自己的口鼻是否在水面之上,避免呛咳时再次吸入水。此时应克制咳嗽感,先在水面上闭气静卧片刻,再把头抬出水面,边咳嗽调整呼吸动作,待气管内的水分被排除后,呼吸就会恢复正常。如果遇到肌肉抽筋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仰面浮在水面上,并依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自救。

  溺水施救谨记三个原则

  会游泳并不等于会救人,盲目施救导致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的事件不在少数。专家提醒,非专业救援人员切记不要盲目下水营救。溺水施救需谨记三个原则,即岸上优于下水、器具优于徒手、团队优于个人。

  如果是在游泳池、戏水池、温泉池、水上乐园等公共环境发生溺水意外,首先寻求专业水上救生人员;若自己会游泳且水性好,可以下水救比自己体重小的溺水者。

  如果在冲浪、急流以及水塘、海边等自然水域,非专业救生人员尽量不要下水营救,可先求助,及时呼叫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拨打110、119寻求救援。同时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可从岸边向溺水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告诉溺水者尝试抓住递过去的救援物。如果溺水者离岸较远,可抛掷绳索或供漂浮的物品。如果不得不下水营救,应借助于专用的浮力救援设备或船接近溺水者。尤其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也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可能会看不清周围环境、方向和溺水者,并且可能会有脊柱损伤的风险。施救时不要从正面接近,防止被溺水者抓、抱。游到溺水者面前约3-5米,先吸大口气潜入水底,从溺水者背后施救。(记者 王江黎)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