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在中国石油长庆采气二厂榆林天然气处理厂第二末站内,当班员工赵文平正佩戴AR眼镜,在陈思杨等4名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对天然气压缩机进行维修操作。这是采气二厂充分利用数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冬供高效安全的一个缩影。
当天,陕北榆林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雨雪将至,第二末站内,天然气压缩机出现出口压力不足的状况,现场员工通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原因。由于保供时间紧张,天气恶劣,技术专家无法迅速到达现场,这里的员工就戴起AR眼镜,将现场画面以第一视角实时传递到陈思杨智能采气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远程“会诊”,现场员工顺利解决问题。现在,采气二厂已将这一技术搭建形成了现场巡检智能校验、重点部位线上巡查、应急抢险远程支持、疑难故障云端会诊四大应用场景,实现了质量效率、现场安全、培训教学的“一箭三雕”。

AR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采气二厂智能化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供期间,该厂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远程智能开关井、注醇,以作业区为单位设置集中井站监控平台,实现一体化智慧安防、井站无人值守。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上岗”,更是让站内人工巡检次数从每周21次直线下降至每周1次。

为保障气田管网“动脉”畅通,采气二厂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巡护。无人机自行起飞,根据预设路线巡视半径7公里内的管线状态,智能分析发现管线周边隐患,准确反馈隐患点高清图片、坐标位置、导航路线,告警提醒管道裸露、占压、施工等问题,结束后自动返航至机场进行充电,生成巡检工作日志。“以往巡线翻山越岭,费时费力,塌陷严重的部位我们也不敢接近查看。”作业七区外线班师傅王伟博对巡线的艰苦深有所感。现在,无人机巡护配合管道应力在线监测、智能清管、异常关断等多项智能化系统,可替代人工日常巡护90%的工作量。

在最新建成的绥德天然气处理厂内,从开始建设起,这里就将数智化进行了全面运用。该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三维可视化工程沙盘,全程记录施工过程、设计、物资信息,为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的整装标杆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目前,绥德天然气处理厂已建成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物资共享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投运后的绥德天然气处理厂将为长庆油田冬季保供再添“一员大将”。
现在,在数智化的赋能下,采气二厂人均年天然气贡献量提升近1000万立方米,气井措施有效率由89.5%提升至95.2%,冬供期间日产气量达到历年峰值,为冬季保供注入强劲动能。(邵凤霞)
责任编辑:崔景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