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高新区发布《关于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新目标、新源头、新支撑、新动能、新主体、新模式、新场景、新市场、新环境”等“9新”路径,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了“路线图”。
3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而成为引领全国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也是西安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目标,时间节点是2030年。
此外,西安高新区还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标,如新增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累计落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20个,累计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先进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第一步。
在“9新”路径中,《方案》用“新源头”“新支撑”两个篇幅,从强化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强化创新能力。具体举措包括,着力搭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网络,持续组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1-10”小试中试能力、“10-100”批量转化成功率,成功转化出系列标志性、前沿性重大战略科技产品。
《方案》在“新动能”“新模式”两条路径中提出,将提升“光电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增材制造、卫星应用、5G”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及未来健康”等6大未来产业,同时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根据《方案》“新主体”路径的内容,西安高新区将促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成长壮大一批龙头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引入一批未来产业新主体。到2030年,年度新增市场主体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00家以上,千亿级、百亿级规上工业企业分别达到2家、15家,省、市级“链主”企业累计获批50家,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0家、新物种企业450家。
《方案》在“新场景”“新环境”两条路径中指出,将探索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创新中心,每年发布30个“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场景清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测试空间及市场机会,同时谋划实施无人配送物流试验段、无人驾驶测试路段等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定期举办“新型工业化”场景应用创新大赛,每年征集一批创新场景及典型案例;聚焦于中小企业成长需求,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大数据云计算、5G领域新园区及标准厂房,加快集聚相关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金融、土地、涉企服务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适宜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
根据《方案》“新市场”内容,西安高新区将加速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步伐,自建(共建)一批海外园区、制造基地及离岸创新中心,联合开展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及资本服务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借助于中欧班列畅通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王雨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