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同步提升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西安经开区在推进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中,将生态环境治理与营商环境建设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营商”双优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生态筑基,绘就绿色发展底色
经开区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构建起“责任清晰、监管严密、治理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科学制定年度治理任务清单,将水质改善、岸线修复等关键指标细化分解,并建立常态化动态巡查机制,目前已累计完成40余公里河道、1600余亩湖面的综合整治,清理漂浮垃圾等废弃物1000余立方米,推动河湖“四乱”问题实现全面清零、长效管控。
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部门协同联席会议机制,实时更新各级河湖长责任体系,确保治理责任无盲区、全覆盖。以渭河经开段生态治理为示范样板,通过全链条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推动河道水质持续向好、生态系统稳步恢复,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智慧赋能,创新环境监管方式
经开区以科技创新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全面革新,构建起“智能感知-智能分析-精准治理”的全流程监管体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创新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在重点排污节点部署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污染因子实时监测、异常数据智能预警和执法线索自动流转,形成严密高效的闭环管理。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推出“首违不罚+信用修复”制度,对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建立“教育引导-信用承诺-动态评估”的柔性纠错机制。通过企业环境风险分级分类和差异化动态监管,既保持监管力度,又激发市场活力,实现了环境效益与营商体验的“双提升”。
政策服务双向发力,构建政企共治新格局
经开区创新服务模式,以“政策精准触达”取代传统“企业被动申办”,通过环评豁免机制、绩效分级优化指导等系统性举措,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今年3月,西安市发布环评豁免试点实施方案,精准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技术等4大战略领域11个细分产业。试点政策一落地,经开区两家标杆企业就实现审批周期缩短1-2个月、成本降低万余元的显著成效。
在政策精准供给的基础上,经开区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政企互动体系,变单向监管转化为双向赋能。通过“企业开放日”“环保政策沙龙”等常态化沟通平台,建立“问题发现-会诊研判-闭环解决”的协同机制;组织法律专家团队开展“嵌入式”普法宣讲,组建环保技术联盟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形成涵盖政策解读、技术攻坚、管理提升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专项服务20余次,助力30家企业开展环保绩效升级工作,开创了政策效能转化与企业绿色转型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通过“生态+营商”双轮驱动,西安经开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服务与监管机制。伴随“双优”发展模式的持续推进,经开区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更快速度,为西安“北跨”发展注入坚实的绿色力量。
来源:西安经开区
责任编辑:吴西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