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广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超额完成一季度生产任务
2023年04月04日 10:58 中新网陕西

  截至3月31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超额完成一季度生产任务。2023年的“第一步”迈得坚实有力,油、气、新能源“三大主业”迎难而上稳开局,交出了高质量高效益的能源答卷。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防风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矢志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得益于全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转观念、勇担当、新征程、创一流”主题教育和油田公司、厂两级工作会议精神和油田公司领导调研要求,围绕全年油气生产目标,统筹推进稳油增气、风险防控、效益提升等“六篇文章”,把践行精神要求转化为油田转型发展实践。

  平稳开新局,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高擎安全生产大旗,筑牢安全防线。在2023年第一次QHSE委员会会议上安排部署质量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强调要坚持“三管三必须”原则,狠抓三个“十大禁令”、“四全”管理、“五个安全”落实,推进“五严抓五到位”,以严的基调压实层级责任、防范化解风险、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针对岁末年初生产特点,全面升级特殊敏感时段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春节期间和安全风险提示,切实把安全责任压实到基层、传导到一线。领导班子成员加大“四不两直”监督检查力度,在岗位自检、班组复检、现场抽检、区域巡检基础上,重点排查涉及安全制度执行的操作、施工、监护等,推进安全管理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各级干部参与气田开发生产、地面工程建设、产能建设、井下作业等“八个领域”安全排查专项行动,带头保障油气生产、资源保供安全平稳受控运行。机关部室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隐患治理和全过程监督,带班严考核、线上严巡查、运行严规范。各单位从设备运行、人员持证、安全设施、现场隐患等把好生产运行安全关,网格化管理、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落实,确保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锚定高质量,长庆油田采油一厂聚焦油田稳产大盘,实现稳中有升。坚持运行提速、生产提效和“五抓、两提、三降”工作法,推行重点工作项目组、工作专班运行机制,持续稳固生产运行体系。产能建设项目组坚持“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资源发现高质量”,从钻试交接、入井材料、搬迁准备、占井周期、方案设计等方面制定方案,在方案执行、资料录取、监督履职完善考核细则,打好产能建设开局战。紧盯降递减和提高采收率,抓实开发管理基础,严格执行“四条注水”要求,加大储层渗流、剩余油研究,加强注采调整、剖面挖潜,增强精细注水、调剖调驱有效性,突出油藏整体治理,加大单砂体挖潜、中高含水井治理和长停井复产,坚持工艺地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三个一体化”,强化动态分析,确保技术政策精准执行落实,目前老井自然月度递减有所降低、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围绕全年措施增油任务,厂领导牵头专题讨论措施选井,业务部门执行“日跟踪、旬预警、月考核”制度,技术人员严把生产过程技术质量关,坚持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加强措施重点工序现场监督,实现“效率、效果、效益”最大化。各油气生产单位围绕生产时率、欠注率、输差等指标,统筹协调队伍、物资等生产资源,强化水电路讯、检修维护等生产保障,精细生产组织,水驱调整挖潜,三采提质提效,全力抢产夺油。

  笃行争高峰,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加快天然气上产步伐,助力增产增效。超前组织、细化部署,把每一立方米天然气靠实到每一口井、每一座站,持续做好气田精细管理,统筹谋划气田生产组织,不断加大技术及保障力量,逐步完善气田开发管理制度和气井分类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精细管理机制,抓实排水采气措施,强化生产运行管理,科学安排运行计划,全力保障全年天然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立足科学开发气田,突出开发技术管理目标,系统制定气田开发管理、采气工艺、集输工艺等八项管理细则,规范气井管理工作流程。以问题为导向,严抓技术政策、措施执行,对标分析,强化技术基础工作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气田管控能力,夯实气田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按照“气井投产初期、自然连续生产期、措施连续生产期、间歇生产期、经济低效期”五个阶段生产特征,综合评价单井开发指标,针对宜川气田多层位特点,综合分析历年压力测试数据和不同层位生产状况,划分开发单元,建立单井档案,分区总结特征,不断优化调整单井生产制度,持续夯实气田稳产基础。以“地质-工艺-地面-经济”一体化思路为指引,摸清气井生产情况,掌握区块产液规律,明确排水采气措施适用条件,提高排水采气措施有效率,完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系列,加大“人工泡排、速度管柱、柱塞气举”三项主体排采工艺规模应用,优化完善新工艺技术评价,推进措施工艺由单一向复合转变、措施管理由人工向智能转变、措施对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以更好、更稳、更高水平全力抓好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工作。

  蓄势赋新能,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新能源产业驶入快车道,全面提速转型。高效布局、快速推进,成立厂领导小组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推进专班,完善“日沟通、周例会、月总结”工作机制,召开专题会议16次,督办、解决各类工作93项,以超额完成年度新能源业绩指标为引领,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开发能力。按照优化简化、电路布局、采光条件、地层条件、土地手续、安全要求“六个结合”原则,开展风、光、地热等资源大排查,摸清新能源资源家底,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测量”方式,建立“一场一表一图一案”,覆盖率达100%。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快风电指标获取,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优质资源基础和巨大发展空间。通过自筹资金,完成3座停用站点拆除,对水冲坑洞、废料等影响光伏建设的55座井场进行整改,新建、更换变压器31台,完成数字化配套井场10座、配套摄像头25台、配套防护围栏25座,制作标识牌36套,保障光伏电站及时发电、安全运行。制定《光伏电站管理实施细则》,属地管理单位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光伏建设,学习运行维护技术,制定巡检操作规程,自制设备清扫工具,做好发电数据监测、统计、分析和流程调整,完成第一、二批光伏“三同时”手续及地方政府备案工作,加强电站维护管理,提升光伏发电效能。通过电力改造配套同步自主实施、废弃井场、站点作业区自主拆除、变压器自主更换,最大程度盘活内部可用土地资源,保证项目顺利投运。立足自身初步探索自主建设自主运维管理模式,通过“筹备观摩、现场学习、实际操作”,逐步探索自主建设,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绿色产业布局在一线落实落地。(薛帆)

责任编辑:杨英琦